社會:中性名盛行,與席卷全球的中性風有很大關係。
  主筆|張襦心
  “遇上今年第15個子涵!中國文字都滅絕了?”西安一位好友跟我吐槽。
  我也曾在微博上貼過幾個時下流行的“菜市場名”(臺灣舶來詞兒,意指到菜市場去叫這個名字,很多人都會回頭),瞬間收到200多條評論,記得有位媽媽訴苦:“我女兒小的時候叫靜怡,在超市購物的時候,聽到有人叫‘靜怡’,當時吃一驚,以為是叫我們呢。回家以後我就給女兒改名叫‘歆頤’,沒想到女兒說她就認識三個‘欣怡’了。”
  在這樣一個大數據比大白菜更深入人心的時代,類似的疑問,不會無人關註。
  9月24日,上海浦東新區的公安部門發佈了一組數據:“浦東新區2010年(含)以後出生的小寶寶有11萬多人,其中名字叫‘宇軒’的男寶最多,有281人;叫‘欣怡’的女寶最多,有397人。” 
  這讓人聯想到不久前,網上一份悄悄走紅的《2010後孩子起名趨勢》。該文作者抽取了2010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30萬小朋友的姓名做統計。閱後,有家長慘呼中槍,有人幸慶自家老公起名威武,還有不少圍觀群眾表示了遺憾:為什麼只抽取30萬?能否真正反映出2010後的起名趨勢? 
 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。其實早在2012年,國內一家機構就已經運用大數據,首次推出了“量化姓名趨勢研究”成果。我有幸深入其中,得以基於覆蓋中國人口超過90%的姓名數據,做一個近距離觀察。
  第四大重名潮來襲
  每個年代,都有自己愛過的名字。
  西漢時,有本教孩子識字的書《急就篇》,列出了165個名字:廣國、愛君、忠信、賢良、堯舜、禹湯、延年、益壽、千秋、萬歲、猛虎、熊羆、漢強、滅胡……它們代表的是當年最受追捧的主流價值觀。
  名字也是一部微觀史,雕刻有時光的烙印,這本無可非議。官方正在推行的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共收錄有8105個漢字,摒棄難以入名者,善加甄選組合,起個不那麼“人云亦云”的名字,用東北方言來說,那也是“妥妥的”。但人口大國、文化斷層、從眾心理1:1:1,就成了壓死名字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  建國後,重名潮一波還未平息,一波又來侵襲。前三次人們多有耳聞,分別發生在建國初期、“文革”時期以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。教育部“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”的研究員張書岩,自言通過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抽樣數據發現,在1966-1976這十年中,“紅”在名字中的使用率達到第一位。在我看來,這是一個足以登上《時代》雜誌封面的字,道盡集體迷失的歲月。雖然 “紅”字的排名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誇張,但一呼百應是事實,在1970年代達到巔峰。
  80後想要自嘲,則可以來一句:“皇上,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張偉嗎?”這也是中國重名最多的姓名,至今裹挾了近30萬人。
  如今新新人類,疑似正在掀起新一輪重名潮。
  根據我瞭解的統計結果,2010後重名率最高的十大名字分別為:
  女娃:子涵 欣怡 梓涵 晨曦 紫涵 詩涵 夢琪 嘉怡 子萱 雨涵
  男娃:子軒 浩宇 浩然 博文 宇軒 子涵 雨澤 皓軒 浩軒 梓軒
  這些字則熱到發燙:
  女娃:涵、梓、怡、子、萱、欣、可、嘉、夢、琪
  男娃:軒、浩、子、宇、然、博、文、涵、皓、昊
  調研的時候,我收到大量類似的反饋:“我是一名幼師,學生里像子軒、欣怡這樣的名字都泛濫了。”一位在兒科工作的醫生表示,子涵、子軒、子豪、子睿、欣怡這幾個名字,在病歷上一天要寫好幾回。
  有網友感慨說:“這些孩子的名字,放在1880年是清末秀才,1920年是風華絕代的女演員,1950年指定在臺灣出生,1980年就是一文藝青年。不幸進入2010年,滿大街都是這路數。”他的原話,還要更刻薄。
  從2010後潮流熱名Top10可以看出,滿滿的都是雙名。
  其實從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,一直到1960年代,中國人還是挺喜歡雙字名,女娃扎著堆兒地叫秀英、秀蘭、桂英、玉蘭。但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,雙字名似乎被“詛咒”了。單名狂飆突進,橫行天下40年。在最極端的1980-1990年代,最流行的前20個名字里,男孩的單名率達到100%,女孩達到85%。直到時代的車輪駛入2010年代,雙名終於上演了“王的逆襲”。不親眼看到統計數據,真不敢相信中國人對單名的怨念有這麼深。
  歷史上,也曾有很長一段時間,單名所向披靡,甚至上升到貴賤的高度,激烈程度堪比清初的留頭還是留髮,都屬於形式就能決定內容的。那時候罵人估計都是這種風格:你才起雙名,你全家都起雙名。
  這都要拜王莽所賜。其在位不過15年,對名字的影響長達300多年。
  眾所周知,王莽“篡國鴆君”,才全面接收了大漢資源。大凡篡位之人,對“根正苗紅”的宣傳之心都要更強烈一點。所以王莽要來一場“文藝復興運動”,高舉《周禮》、尊古的旗幟,甚至連起名都納入了意識形態管理。
  獨尊單名的依據,來自儒家經典《公羊傳》裡面一個說法: “譏二名。二名非禮也。”然而“譏二名”在《左禮》里也有,針對的卻是楚公子棄疾,弒君即位之後,改名為熊居這事。
  到底是因為殺了大boss取而代之被譏?還是只要背著兩字名就活該倒霉?這在儒學上本來就是一個糊塗案,又碰上王莽醉翁之意不在酒,豈有不“亂判”之理?
  據《漢書》,王莽曾正式下達法令,禁止起二名,又通過給謀逆的臣下起二名,來表達帝王的愛憎。
  其實崇尚單名的風俗,周秦以降就已存在。人們喜歡單名,也不貶低雙名,甚至連王莽自己的親長孫原來也是雙名。但自從王莽把名字當作統治工具,用國家法令表達了對雙名赤裸裸的鄙視,這對單名從東漢到三國兩晉的大熱,起到了強化效果。從此起單名成為上流社會表明“政治正確”的姿態。民間倒不整這些幺蛾子,老百姓更發愁明天的早飯在哪裡。這股單名熱,直到華夏大地陷入大分裂、大動蕩,皈依佛道成為人們逃避現實、對抗黑暗的方式,才被動搖了“信仰根基”。
  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,開始喜歡在名字中添加“之”、“道”、“僧”、“法”。王羲之更是一條道走到黑,他的七個兒子依次為玄之、凝之、渙之、肅之、徽之、操之、獻之,兩個孫子為楨之、靜之,兩個曾孫叫翼之、悅之。據陳寅恪先生的考證,這是因為當時五鬥米道盛行,而“之”字正是道徒們相互識別的身份暗記。
  宋代之後宗法制勃興,按字輩取雙名成為必須。誰承想,祖宗家法,有朝一日,又被掃入了歷史的故紙堆。
  家裡的老人說:“破四舊的時候,族譜都拿去燒了,更別說按字輩起名。”伴隨著宗法制的土崩瓦解,起一個結構別緻、活潑新穎的單名,是屬於那個時代的酷。直到如今,誰家還恪守字輩起名,仍然會被貼上“鄉土”的標簽。這就是單、雙名“爭奪”話語權背後的社會變遷。
  一場跨越千年的糾葛,註定還要繼續下去。從2010年代開始,單字名一夜之間變成 “五仁君”,集體滾粗。也許是一連用了40年,有點審美疲勞;也許是人們不再把簡單當有趣,兩個字更能表達多維之美;也許是重名高企,連戶籍警都加入到勸退大軍;也許是生不逢時。像白開水一般寡淡的名字,什麼時候都難免。但在上一個“以單為貴”的年代,起名多半講究雅正淳厚,信手便可拈來徽、翊、昱、琮、孚、瑢、珩、胤……如果把文化的根革了,沒有五千年的傳承做後盾,又怎能怪單名“傻大黑粗”不招人待見?
  名字後面的性別觀  
  就在雙名掌握了絕對主導權的同時,從周朝就傳下來的“三從四德”,在2010後女娃身上,也被一掃而空。
  雖然不同時期的偏好略有差異,60後時興“英蘭玉秀梅”,70後移情“麗艷敏芳靜”,80後鐘愛“靜麗娟艷燕”,90後喜歡“靜婷敏丹麗”,00後專寵“婷靜穎雪敏”。但潛心推敲起來,大多逃脫不了“女德、女容”兩大主題。似乎生而為女,就應該致力於做一個美麗的花瓶。男人長得再猥瑣,只要功成名就,總有鶯鶯燕燕飛蛾撲火。女娃如果生得醜,那就是一個讓人內牛滿面的杯具。即使埋頭在事業上苦幹,也會被呼作“女漢子”。
  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
  從一些史書典籍可見,花鳥、珠玉、艷色、愛憐、女德,不啻為女娃起名永恆的主題。麗、華、珠、玉、貞、嬈、娥、姬、薑……這是漢魏女子常用的名字。如果說緹縈、昭君還有點高冷,鄭德柔、曲麗卿、李貞、高淑、陳蘭英、鄭瓊、元婉、楊瑩、王嬌嬌……這批唐代墓誌銘中的名字,現在看起來也毫無違和感。
  然而2010後是個華麗麗的分割線。涵、怡、欣、詩、夢、嘉撲面而來,一掃傳統儒家給女性定下的“德容言工”四大道德標準,標志著詩意浪漫、快樂清新,略帶一點點小深度,成為2010後女娃起名新風尚。
  如果說女孩起名,和她們實際的社會地位一樣,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猶如裝飾歷史的一道 “花邊”。那麼男孩起名,其實也只有一個主旋律,那就是“陽剛氣”。1950-1970年代,男娃起名崇尚奉獻精神,在不同階段凸顯了不同的政治主題:
  剛建國那會兒,涌現了大量的建國、建軍、建華、國華 、國強。讓人不禁想起西漢初年大風起兮雲飛揚,廣國、漢強、不侵、平定、破胡、卻敵也是當時最時髦的名字。作家張抗抗,看名字就知道出生於抗美援朝的時候,那時出了不少抗美 、援朝、保國 、衛國。如果是出生在大躍進,則熱衷於取名躍進 、勝天、超英 、超美。有位名為“張抗美”醫師笑言,擁有這樣的名字,連年齡都瞞不住。
  從80後到00後,政治風明顯退潮,成功人士取代了革命英雄,名字開始強調個人奮鬥,堅強偉大。縱觀半個多世紀,父母們對男娃的期望從來都很直白:偉、勇、超、強、傑、帥、鑫,最多簡單打個比方:波、濤、鵬、宇。
  “敢不敢再省事一點?!”忍不住吐槽的70、80後痛定思痛,決定給自己娃娃起名絕對不能再隨意。皓、昊、子、軒這類帶有中國古典文化氣息的漢字崛起,晟、熙、鎧等字也在中高端家庭逐步走熱,大氣儒雅成為新一代男娃的起名潮流。
  女四德,男陽剛。從1960年代到2000年代,中國最熱的男女前30個名字,儼然涇渭分明,井水不犯河水。除非少數另類的父母望女成龍,望子成鳳。但從2010後最流行的名字來看,性別界限開始在名字中模糊,“剛柔並濟”成為一種全新的趨同化選擇。
  中性名的背後,是席卷全球的中性風。
  2005年李宇春超女奪冠那晚,我被某“玉米”強拉在電視機前觀戰。那時候,我對於這樣一位假小子獲得無上榮寵,深深納罕。後來還有一首歌在網絡上很流行:“不管是李宇春還是曾軼可,都是我的哥我的哥。”
  《時代》周刊對李宇春如此點評:“她所擁有的,是態度、創意和顛覆了中國傳統審美的中性風格。”而如今不僅娛樂圈的男人越來越女人,女人越來越男人,起名亦如是。
  有人以為這是社會分工惹的禍,男人不需要賣力氣耕田,織布這樣的細心活兒也不再是女人的專屬。但從起名字的歷史看,大治大亂的時候,都容易出現“不愛紅裝愛武裝”;多元化的時代,人們對於中性風也更為寬容。
  大漢朝那會兒,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姓衛,字“子夫”;東漢開國皇帝的第一任皇后為“郭聖通”,漢桓帝第二任皇后乾脆直接叫“猛女”。看來越是女漢子越容易當皇后。這股中性風也影響到了下一代。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導焦傑統計了《後漢書·皇后紀》中所載的公主名字,發現百分之七十都呈中性或者男性化。“名女人”也不能免俗。“舉案齊眉”的主人公梁鴻,其妻名“孟光”,字“德曜”;歸漢的蔡文姬名“蔡琰”;連寫下“女四書”之首《女誡》的班大姑都叫“班昭”。
  唐朝率百代風氣開放之先,起名也是大尺度。柳宗元的外甥女起名“崔蹈規”,字“履恆”。在墓誌銘中,還能看到崔金剛、王僎先、盧上客、殷瑞卿、李清禪、馬凌虛、樊自明……安能辨我是雌雄?
  2010後,則出現了像“子涵”這樣高度跨界的“中性名”。如“羲”、“禹”、“奕”這些明顯帶有男性氣息的漢字,中高端家長給女孩起名時,接受程度明顯更高。有位母親選名字的時候,堅持要給女兒定名“盧禹希”,因為喜歡劉禹錫的《陋室銘》。從一線反饋的情況是,至少半數的中高端女寶寶家長,都提出名字不想要過於女性化的氣息,還有些特意註明瞭“希望大氣”。
  看我七十二變
  中國人起名,曾經極度絢爛。
  唐代講究語出必有典,杜如晦,出自《詩經》“風雨如晦”;武三思,三思而後行。民國是華夏文明曾經最有可能觸及全新高度的機會,集千年皇權被打破的釋放感、外部世界帶來的清新氣息、古老文化的積澱傳承於一身,在起名字上也轟轟烈烈了一把。那些人文精神、時代風骨,對知識和人格的崇尚,同樣也雋刻在兼容並蓄,或大氣儒雅,或風致嫣然的名字里:廖仲愷、張季鸞、徐志摩、林徽因、金岳霖、葉淺予、傅斯年、梅貽琦……
  但從建國到2000年代,如同一部電影斷了篇兒。如果非要給這個時期的中國人起名一個總結,可以濃縮為三個字——沒文化。2010後的名字,讓人看到了斷點續傳,這要得益於他們的父輩。
  70後、80後,是崇尚知識的兩代人。
  張書岩提到過一個名字“囊螢”,它的主人出生在 1977 年 7 月, 當時十年動亂剛剛結束,學校里終於容得下安靜的書桌。這個名字用晉代車胤以紗囊盛螢火蟲 、借光苦讀的典故 , 表達了父母期望孩子刻苦讀書的心情。
  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,也是港台文化盛行的階段。如一位評論者所言,當成熟城市的文化優越性撲面而來,怎能不讓剛剛進入城市化進程的內地頂禮膜拜?不少年輕的媽媽就是看著瓊瑤小說和電視劇一路走來,那些蘊含了“文化”韻味的主人公名字,在當時具足了啟蒙色彩。即使是簡單的模仿,也反映出物質富足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。 
  有位父親說,他給女兒起名子涵,看中的是“子代表比較有學識的人,涵是有修養的人”。
  從給學者剃陰陽頭、坐土飛機到追求有學識、有修養,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飛躍。但大伙兒都內“涵”、“詩”意起來,又變得有些不妙,“爛大街”的說法不脛而走。2010後起名,如今正處於從模仿到形成自我表達的尷尬期。
  所謂窮極思變,在被起名折磨得要瘋掉的爸爸媽媽那裡,同音字成了一寶。“子”可以變成“梓”、“紫”,“雨”可以變成“語”“羽”,“萱”可變成“暄”、“瑄”、“煊”,“欣”則變成“昕”、“馨”、“心”、“歆”。
  還有家長玩起“後現代” ,四字名也小規模流行起來。
  鏈接:中國重名最多的十大姓名
  關於“中國第一姓名”,一直以來,都是一樁疑案。2005年的時候,博客中國的副總裁盧亮編了個小程序,用於統計自家網站的重名重姓數量,認為排名第一的為“劉波”。盧亮將程序放到自己的博客上,每天30萬的點擊率讓他徹底驚獃。也就是從那時起,他才意識到人們對自己的姓名有多關心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位對此事感興趣的教授王大良提出反對意見,在他看來,重覆最多的名字應該是“王濤”,大約有10萬餘人。隨後又有一個名為“中國姓氏權威”的博客加入戰團,抖出“中國重名最多的50個姓名”,表示 “張偉”才是真正的“中國一哥”。根據我掌握的覆蓋中國人口超過90%的數據顯示,中國重名最多的10個姓名應該是:
  張偉  29.9萬人
  王偉  29.1萬人
  王芳  27.7萬人
  李偉  26.9萬人
  李娜  25.8萬人
  張敏  24.5萬人
  李靜  24.3萬人
  王靜  24.3萬人
  劉偉  24.2萬人
  王秀英24.1萬人
(原標題:你家寶貝的大名:“軒”還是“怡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90yauzy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